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6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83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66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1891篇
社会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乡村治理中乡规民约面临德治退化、自治弱化及法治虚化等现实困境。新乡贤作为乡村社会精英群体,在增强乡规民约的现代性、厚植乡规民约的乡土性及强化乡规民约的权威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是重塑乡规民约的有益主体选择。实现新乡贤在重塑乡规民约中的时代价值,需要强化乡贤文化的敦风化俗功能、构建乡贤群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及发挥乡贤组织的协商共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歌作为劳动人民最直接、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方式之一,其内在的传承机制是它能穿越历史传承至今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当下仍然存活在五河区域的五河民歌的实地考察,及对具有代表性的五河民歌的本体分析,试图找到五河民歌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3.
班固描绘、构建了先秦"采诗"制,对所采之"诗"的风俗内涵与价值功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视"知天下"为旨归,欲借此以知"风"、"俗",进而实现其"移风易俗"的风俗政治理想。基于同样的思想维度,班固又对汉乐府"采诗"的风俗意义予以了现实审视,这呈现了其"采诗"说的另一构成及其风俗维度的其他侧面。深入研究可见其在风俗学、《诗》学研究领域及方法论层面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理解祥林嫂意义时,现代性价值立场的确立使得封建意识形态作为具有标出意味的整体被区隔出来.这种视域将祥林嫂身处其中的三重文化空间理解为封建意识形态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并导致祥林嫂与"我"之间对称性的叙事一直未被言及.事实上,祥林嫂意义的复杂结构正表现为发生于山里文化空间与鲁镇文化空间之间的悲剧命运,由来自外面即第三重文化空间的"我"所讲述.从这个文本现场出发,我们或许能获得祥林嫂出走的现代性启示,还原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5.
袁水拍在20世纪40年代以笔名“马凡陀”发表了不少“山歌”作品,其预设读者是与他一同生活于重庆、上海或多或少接触着同样的都市新闻的市民们。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既合乎一般市民们置身于社会不公现象时的发泄牢骚的心理,又使他们收获消遣娱乐的发笑机会,它们一方面能吸引市民读者和扩大读者群,另一方面又能锻炼乃至提升读者的社会批判意识。袁水拍在40年代集中而持续地利用歌谣形式进行“山歌”创作,既因其立足于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态度,也基于其曾用各种形式处理都市讽刺经验的诗歌尝试。相较而言,歌谣形式比自由形式能更亲和地表达讽刺意味,而且“山歌”写作也融入了袁水拍在形式层面讽刺都市的考虑。袁水拍虽采用歌谣形式,但他的“山歌”写作是在进行新诗实验。与其强调袁水拍的“山歌”写作是为新诗大众化道路增添了有效实践的说服力,不如强调他基于对具体历史经验的感受和判断,选择了一条适合于更容易和更高效地处理这些经验的艺术加工道路。袁水拍的“山歌”的成功,是都市经验、讽刺意味和歌谣形式相合适的结果,各种形式的新诗实验想获得成功,都需要根植于合适的具体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从《诗经》到现在的《中国民歌集成》都真实地反映了许多历史故事、人物及人民的生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风格及丰富的内容,了解和学习民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形式和风格,更重要的是深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出一种不屈、乐观和奋发自信的民族精神,了解和学习民歌是陶冶情操,加深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 ,说明卡约文化墓葬出现的诸多丧葬习俗 ,均源自当时人们的灵魂观念 ,并由此产生了各种丧葬礼仪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 ,论述了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民俗改革的途径和原则  相似文献   
9.
试论少数民族对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辽代开始 ,北京逐渐成为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也成为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汇之地。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 ,特别是服饰、饮食、居住、竞技娱乐、岁时节日等民俗文化 ,都曾深受少数民族 ,尤其是蒙、回、满等民族文化的影响 ,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与代表。  相似文献   
10.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是我党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论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